//2022年,大概是我人生變化最大的一年。這一年,我離開了從事了18年的工作,離開了出世到成家立室的地方,去到我從未去過的英國開始新生活。
這一年的時序大約是這樣的:
1月:
仍住在酒店。處理工作交接。繼續安排移民的生活所需。
訂了3月機票航班全面取消,臨時轉另一間航空公司。
考車牌路試第二take,終於成功。
不斷跟親友見面和去bucket list上的地方。
2月:
離開舊居時已經斷捨離過一次,絕大部份船運的物資已經入倉,這時候最後一次把餘下的少量物資裝箱,然後正式指示運輸公司把四十箱物資運往英國。
農曆新年,繼續努力見親友。
這時候疫情愈來愈嚴重,社會上有風聲指可能會封城,有見過面的朋友確診,幸好快測沒有感染。
清稅。因為政府很多部門有限度服務,處理我個案的主任整個月音訊全無,我到最後幾天才完成清稅。
離開前半個月,我最後一天上班,女兒正式退學。比較可惜的是,當時已經全面停課,我沒機會跟學生最後道別,女兒也沒機會跟同學道別。我臨走之前,把中六畢業試的卷改好,錄了講解影片交給同事...//
//... 這一年,大約經歷了幾個階段。
臨走之前的幾個月,我稱為斷捨期,雖有萬般的不捨,但既然決定了,工辭了、樓賣了、學退了,所有東西都沒有回頭路,那就要繼續前進。
臨走的時候,香港的情況日益惡劣,所以我很清楚非走不可。因為臨走前的安排太繁忙,分散了注意力,沒有太多心情患得患失。
臨走的深夜,我坐在酒店書桌前,寫信給父母親,一邊寫一邊哭,哭了很久。其實那不是信,而是一本精緻的記事簿,差不多寫滿了,所以寫了很久。
那些最後團聚的時光,那晚寫信的心情,最後在機場道別的哭別,全部記憶都深刻得刻骨銘心。
到步後的首兩個月,我會稱之為新鮮期,雖然那時仍然是又濕又冷的春季,但遇到的每樣事情都是新鮮的,所以感覺興奮。雖然生活安排還有很多不確定性,但總算是百廢待興,興奮感覺足以平衡對未來的擔憂。
接著的幾個月,才算是蜜月期,因為住屋、車、學校、工作都初步有著落,而且進入夏季,天天陽光普照,常常四處去,心情特別好。這就是很多移英港人所講的蜜月期。
後來的時間,我稱之為迷惘期。開始正式返長工,畢竟經驗不足,語言始終有些障礙,工作進入適應期,這個適應期很漫長,我現在仍在適應中,每天都會感覺不同程度的吃力和迷失。進入冬天,日短夜長,四點已經天黑,而且一個月沒幾多天是晴天,正如所有移英港人形容,那是會令人感覺抑鬱的。
工作和天氣問題,加上新鮮感已經消失,人特別容易有情緒。人到中年,面對生活種種難題,例如工作、教育、通脹、貶值、理財、住屋、天氣、交通等等問題,人很容易想念過往在舒適區的「好日子」。以前在舒適區,你工作上總算有點成績、生活細節大致上已調整出一套令自己舒服的規律,所有事情都上了軌道。現在砍掉重練,一定不會像以前一樣順暢,然後,你感覺迷失的時候,不免會胡思亂想,想像「如果我還在香港,這時候大約在做甚麼」、想念親朋好友、想念陽光海灘、想念喜歡的食物,又或者問自己「我做得對嗎」。
我想相信我做得對...
這些迷失的感覺,未必人人一樣,但你總會聽過有人這樣說。
當然,在社交媒體上,移了民的人很少會發放負能量,人人都傾向表現得自己生活十分愜意,畢竟放棄了一切開展新生活,怎能表現出懷疑?輕則被取笑,重則被港媒截圖渲染報導說「又有港人後悔移英」。
移民的朋友,你有壓力,我有壓力,生活總不可能無憂無慮。面對這種迷惘,我們更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。來到這邊,社交圈子單薄了,支援少了,而且不免有一種走難心態,不敢太放鬆,所以情緒特別抑壓甚至渙散。
我未離開這個迷惘期,不知甚麼時候才會像以前在舒適區一樣生活得自在,沒有甚麼可以分享的秘訣。這個時候,照顧自己情緒不容易但必須。很多在夜闌人靜的晚上和回家的途上,我都在跟自己對話,問自己幾個問題:
1. 你來這裡重新開始的目的是甚麼?
2. 你現在是否向著達到這目的方向進發?
3. 你在生活上能得到快樂的是甚麼東西?
4. 你有沒有為自己安排到這些能夠帶來快樂的東西?
5. 你需要做甚麼來令自己可以做到1-4?
6. 你預算由最好到最壞的情況是甚麼?你能否承受最壞的情況?...//
[前往全文連結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