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那晚父親爬上屋頂做修補】

 

這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張相片。


這是我童年住過的木屋遺址,現在乘1號巴士去到摩星嶺總站,旁邊有條區議會修建的樓梯下山去觀景亭,我家就在中途的路邊。


我家上面還有一個很出名的地標,叫做白屋,當時是政治部,現在是芝加哥大學校舍。


當時我大約4歲,幾十年後的現在,家門外的黃色階磚還在。那其實是摩星嶺軍事建築的遺址,在木屋漫山遍野的年代,人們就在這些遺址上建造木屋,形成了一個木屋區。

 


 


小時候在那裡住了大約一年,木屋區的小朋友常常通山走,去不同的小朋友家玩,帶小狗出去四處走,那是城市生活沒有的自由和快樂。


住木屋區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水廁,去完廁所要人手倒痰罐,以現在的標準而言是不能接受的,不過小時候因為沒有比較,所以沒有覺得很艱苦。


另一個大問題是打風時會漏水,我最記得有一個晚上,外面橫風橫雨,屋頂嚴重漏水,爸爸穿上雨衣爬上屋頂修補,媽媽好像因為打風下班回不了家,我和妹妹在家裡等爸爸修好回來,妹妹不停哭說要找媽媽,我抱著妹妹不讓她亂跑。那個情景,完全就是歲月神偷那一幕。


後來父母覺得住在木屋再遇到打風會很危險,所以搬走了,搬到分租房住。全家人的居住面積由兩層木屋變成只有80呎,要跟其他租客共用廚廁,一個幾百呎的單位,住了三戶十幾人,十幾人爭一個廁所,那又是電影才會見到的畫面。


就在我們搬走後一兩年,有個超強的颱風襲港,那木屋區山泥傾瀉,近海的木屋被吹倒,那次有一位消防員因此嚴重受傷。然後,整個木屋區疏散搬上公屋,我們也錯過了提前上樓機會。不過,爸媽說做人最重要是活得安心,住在木屋時提心吊膽,他們寧願住在細小的梗房。


一家人,最重要是活得心安。在木屋要自己倒廁所,屋頂還會漏水,去到租房要跟鄰居爭廁所,一家四口只能睡在一張鐵碌架床。小時候雖不覺苦,但都會覺得不方便,都會羨慕住在廉租屋或自己單位的人。


所以,後來真的「上樓」(輪候到廉租屋),那種快樂實在是中六合彩一樣。


我還記得,收到上樓的通知,我們一家都很興奮,我跟媽媽說,我想有一張木造的碌架床,即是80年代流行的那種給兩個小孩的膠板碌架床。媽媽竟然告戒我,「做人不能貪慕虛榮」...


不是誇張的,我小時候基層的生活,就是膠板碌架床已經是奢侈品。


雖然窮困,但爸媽真的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地給我和妹妹健全安定的生活,那時候的日子,貧窮但其實富足。


人在外地,離開舒適圈,也離開了父母,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,失落的時候更會想起當初那些日子,想起父母如何努力,以此勉勵自己。


關於上樓的快樂,將來有機會再寫。

 

[Patreon原文連結]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