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總需要勇敢生存,但不用死頂】

 



最近有一位YouTuber錄影哭訴移英不開心的地方,引起不少討論。


我剛剛看了影片,首先我講明立場,這條片我善良地相信是她的真情流露,因為一時情緒到了臨界點所以爆發,往後的討論我都是基於這個假設。


抒發就變港人後悔系列

這兩三年間,多達十幾萬港人移居英國,大家在社交媒體上見到的分享大都是最好的一面,不計那些收錢或做生意招客的KOLs,一般人放上網的都是美麗風景、住大屋、吃喝玩樂、孩子讀書開心之類的訊息,偶爾有負面的情緒分享,分分鐘引來黨/港媒大書特書幸災樂禍。即使沒有黨/港媒加持,一般人都不想分享負面感受,一來不想家人擔心,二來不想被人覺得自己嬌生慣養、唔捱得、做錯決定後悔、抵死(下刪三百字)。


其實由一個你活得好好的地方,移居到一個陌生的環境,離開家人、朋友、做得好好的工作,一切都要重新開始,還要克服無數言語上和文化上的隔閡,那個過程不可能完全沒有感受。有感受,抒發出來,尋找協助,不應該收埋收埋扮正能量。


我之前寫過一篇《移英記:失落的快樂感覺,及其轉換過程》,想不到很多網友留言說有共鳴,我有點難為情,因為那篇我寫得比較個人,只是一些個人回憶和掙扎,而且只集中於物質生活部份。


以下我講的,其實都是很個人的感想,不過我嘗試寫多一點論述。


支撐心理健康的系統


移民後有沒有失落的感覺?


有,很多,很多,很多。


一個成年人的心理健康,取決於生活幾個系統的正常平衡發展,例如家庭、身體狀況、關係、工作、社交、興趣、財政等等。


這些系統都是在支撐你的人生,任何一個系統失效會影響我們的生活,當然,不同人的不同系統重要性各異,但對多數人來說,家庭系統最重要,因為家庭是你的情感支持來源。


很多來到英國的都是核心家庭,父母和兄弟姊妹未必一起過來,這種分離其實已經是很大的失落。


去到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新活,你的核心家庭系統(伴侶之間、父母子女之間)也會承受新的壓力,家庭成員之間出現新的張力,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更加難唸。


至於工作,一個中年人,大學畢業,工作十幾二十年,做到一定的成績,又能養家,那是一個很難跳出的舒適圈。


很多人離開香港,也離開了最有存在感的工作環境。存在感是人生的重要部份,那麼要離開工作,那就代表人生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缺口。


至於社交,不同年紀的男性和女性的需要也不同,一般來說,我強調是一般來說,女性需要的社交支援比男性多,所以去到新的環境生活,離開了本來的朋友,更容易感覺孤單無助。當然,男性一樣會有這種感覺,一樣需要朋友。


有很多香港人會和朋友約定去貼一個地方定居,為的就是朋友在身邊的安全感。不過無論如何,我們總不可能把整個社交圈子搬到英國,所以還是會有離散的感覺。


十幾萬人來了英國,大家總會有朋友在英國某地,這時候互相支持更加重要,無論是群組、通話還是約出來見面,很多時真的是救命草。


來英之後,在我最困難的時候,朋友們幫了我很多,有時是message,有時是電話,幫我捱過了最難過的時候,無言感激。


總之記住,不論在任何地方,朋友互相支持很重要。


當然,社交圈子可以重新建立。不同地區的香港人group、教會、組織都可以識到朋友,遠親不如近鄰,有個照應是好事。


至於本地人,同事或鄰居可以是朋友,不過真心的說,除非你本身在外國讀書或生活慣,否則文化和語言上你心底裡還是會感覺到那種隔膜。這可能要很長時間融入,但老實講,人到某個年紀,交本地人朋友不是問題,但可以做到兄弟或姊妹那種,近乎不可能。最後,夜闌人靜在電話另一端聽你傾訴的,還是你認識了十幾二十年那幾個老友。


至於興趣,不論是財務自由(我沒有的東西)還是要工作,維持某種興趣十分重要。興趣人人不同,但總之最好有一種令你產生心流的東西。


不過,這些都是講就容易的東西,其實當你家庭/工作/社交感覺不順,想重拾興趣也未必提得起勁,或者會有覺得自己在逃避的罪惡感。愈不開心,愈沒興趣,然後更不開心,這可以是一個惡性循環。


況且,那些我們熟悉的生活趣味已經變了,能帶來快樂的東西都已變了,初到步的時候會出現失去快樂感覺的斷癮感覺。那是不好受的,這個轉化過程需要慢慢來。


(如果寫作是興趣,那就寫作吧)


上面講的系統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先次序,每個移民的朋友,總會有某個位有問題,分別只是問題大還是小。


系統論某程度上只是老生常談,知易行難。就算這些系統都平衡,人還是可能活得不快樂。


快樂取決於甚麼

我聽過一位心理學家的TEDTalk,講人類快樂與否,其實是取決於個人期望。即是不只是你擁有甚麼,而且是你希望自己擁有甚麼。


簡單來說,你快樂與否的公式,是你得到的除以你希望得到的。


如果每天醒來,都在計算自己得不到甚麼、以前在香港怎樣、計較其他人怎樣,那是很痛苦的。


(《食神》唐牛mode:你講那麼多,咪即係知足常樂啫)


是的,即是知足常樂,即是期望管理。


移英的圈子常常說,來到英國,要有心理準備一二三四五六七,可是準備還準備,實際到步後還是會手忙腳亂,還是會有失落感,還是會梅菲定律。


(上一篇講移英前要準備的心態,連結在此)


甚麼能幫我們面對困難

我最會自打嘴巴,就當你支援系統維持到,就當你做好預言管理,那還有甚麼可以令自己活得更好(或者沒那麼壞)?


我建議的答案是:尋找意義。


先講一個超級老土的故事:


二戰時期,奧地利精神科醫生Viktor Frankl被關在納粹集中營,他被解救之後在著作"Man’s Search for Meaning"分析那些能夠在集中營倖存的人的心理,發現這些人通常擁有追求生存意義的意志。這些意義不一定是那些宏大的東西,也可能是想再見到流亡的家人。知道生存下去的意義,不代表生活沒有困難,但會更能抵受困難帶來的困苦。


尋找生存的意義,也是知易行難,在香港的舒適圈裡,我們不太覺得重要,但去到新的地方重新開始一切,面對適應的困惑時,這就十分重要了。


移民前,我們要先問自己,究竟放棄一切來這裡重新開始是為了甚麼。


是為了自由?為了子女成長?為了子女在一個文明自由法治社會成長?為了居住環境?為了陪家人?


清楚自己為了甚麼,才會知道自己生活下去的意義。


不過,計劃永遠追不到現實的改變,移居之後,生活、工作、健康、家庭總會有新的問題,這時候,清楚自己尋找的意義更加重要,否則很容易迷失。


當然,有時候夜闌人靜、家人重要日子、香港節慶日子、工作遇到麻煩、駕車遇到事故的時候,難免會有感觸、會哭、會灰心,這種情況很多人都遇過,絕對不是夠不夠堅強的問題。


大家來英國是人生重大轉變,一定很大壓力,一定有很多困難要克服。如果發覺自己或認識的人出現情緒問題,聆聽和支持十分重要,不要扮正能量膠,不要指責,不要以己度人,不要離地,如果情況嚴重,應該尋求專業協助。


無論在甚麼地方,香港人,共勉。


(相片是上年心情很低落的時候叫Siri拍的)


 (更多內容在Patreon,感謝訂閱支持)